mod_vvisit_countermod_vvisit_countermod_vvisit_countermod_vvisit_countermod_vvisit_countermod_vvisit_countermod_vvisit_countermod_vvisit_counter
mod_vvisit_counter今天4379
mod_vvisit_counter昨天6683
mod_vvisit_counter這禮拜23514
mod_vvisit_counter上禮拜44605
mod_vvisit_counter這個月份112115
mod_vvisit_counter上個月份136587
mod_vvisit_counter總計21292501

  人與人之「和」,有時候只是不能釋懷他人對自己的評語、見解,而總是在意他人為何如此說自己的缺?但是,自己就是無法靜心評論自己的言行舉止、與一切行為。其實眾生在看他人之缺時,就如清溪見魚,但在看自己之缺時,猶如濁水看溪石,總不能看清自己。為了保護自己,就以很多種種無名的藉口來原諒自己的缺與失。

  因此,往往產生了所謂的「我執」。這種「我執」產生自己無法與團體相容相處。如果,身處是在一個普普通通、無師無方向的團體,那並無所謂的好與壞。但若是在一個有見解、有思維的團體,每個人若不能包容他人之缺失時,互相相處之間,就容易干戈四起、吵鬧不停,那這個團體就無法延續什麼好的制度?若是在一個作好事的團體,那就會有眾人包容一人的缺的現象產生。如果當一人不滿眾人時,無形之中,眾生為了不破壞和諧,變成互相去包容一人的缺失。那無形當中,眾生都會用一個不該用的名詞來互相接納,那這句言詞為何呢?就是「啊!他的個性就是這樣」。都用這句不該有的言詞來互相接納,但是內心會真接納了嗎?這不是接納,而是「容忍」。但是「容忍」久了,就會變成如何?不聞不睬,互相間的真感情變淡薄了,而造成互相無往來,如果如此,要如何奠下行善事的基礎呢?

  眾生啊!這句「啊!他的個性就是這樣」,是要成就一個人呢?,或是害一個人呢?眾生知否?如果有智慧者,應該是在默默當中,牽引他走出「吾執」的心態,這個行為叫著什麼?稱為「引善入眾」。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如果總是用「忍耐」二字來接受對方,不管是親情、感情、愛情、友情、常情,那這份情會長久嗎?如果是「包容」,就不是如此,一定是「彌久如堅」。再言,人的習性,總是在態度而已。為何很多人,不能得到父母的疼愛?做也做了很多的事,但總是無法讓家中父母、長輩、團體及同僚接受。大概不出第二問題,就是在種種態度上表現出傲慢、自我的行為啊!若是在行為舉止當中表現出傲慢,表現出自我之樣,以我為主的行為舉止,會使人無法接受嗎?就好像眾人在開會,有人俯趴,有人打盹,有人托顎,這樣行為對主席和其他人有尊重嗎?如果是參加會議,也講很多刺耳的話,這種態度好嗎?看到與參予的人,能接受嗎?若做事情從來不會尊重別人的感受,那這種雖然他有在奉獻,但是態度「傲慢」,互相之間會接受嗎?

  譬如:眾生在掃地,因自己厭倦而掃到一半,留一半給他人掃,那後面的人,是否愈掃愈嘮叨呢?生活的「相處之道」只是一種態度行為而已,所以眾生要去思考,為何你的種種行為舉止,無法令人讚譽,反而令人退避三舍,要思考啊!行善的種種過程當中,必須要有一份同理心的智慧。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就像是稻穗飽滿之墜-謙卑、圓滿。所以啊眾生!傲慢、固執是戕害自己最傷啊!千萬勿抱持這就是「我的個性」的心態來面對自己的人生。這些生活中的態度、行為若自己感到不妥的,就值得自己去反省與改變。

所謂善,就是處處為人著想。

所謂善,就是在態度行為上表現出真心誠意。

所謂善,就是謙虛。 

所謂善,一切都是圓滿的。「口心如一」,這才叫作善。

  行善、善業也不是一朝一夕的聖事,而是綿綿不斷的聖事,所以眾生切記,事事項項,要自我反省,先想自己之缺,再包容他人之失,那才能圓滿。如果事事項項以自我之缺,量他人之失,那這個團體必定不能長久。

scroll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