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生大帝聖紀
聖壽:三月十五日
保生大帝,又稱「大道公、吳真人、吳真仙、花轎公、英惠候」,為宋代一位醫術十分高明的神醫。南宋孝宗敕封為「大道真人」,明仁宗封為「保生大帝」。
保生大帝姓吳,諱名夲(音為ㄊㄠ),字華基,別號雪東,於宋太宗太平興國四年(公元979年)農曆三月十五日辰時誕生,父吳諱名通,母黃氏,大帝原是 周朝泰伯皇帝後裔,於列國時,分土金陵,建國吳縣,傳到三十一世之時,遂以吳為姓。而後吳姓子孫繁衍,另分支,遷居福建泉州府同安縣白礁鄉,此即為日後保生大帝生長之故鄉。
大帝自幼年時期天資聰穎,十七歲時,從師學道,苦學岐黃,精通醫術,博覽群書,過目不忘,上通天文下知地理,禮樂行政之冊籍亦無所不通;由於對醫術精通又 潛心研究製藥,雖沉疴痼奇者,亦就痊癒,以活人為心。宋時閩南一帶曾發生多次瘟疫,大帝帶領著徒弟,四處奔走救治患者,被譽為「華陀在世,救治萬民」。
相傳,大帝於山中採藥時,忽見一隻白額金睛虎,食一婦人後,因婦人頭戴髮簪哽咽於喉,正為生死掙扎之際,忽見大帝到臨便懇求醫治,大帝見狀於心不忍,先給予以責其咎,見白額虎有其悔意,便施以化骨符水灌入口中,使婦人屍骨化水,再於喉中拔除髮簪,救虎一命。白額虎當下即懇求大帝收留為終生隨侍守護。另有一 患眼疾之蟠龍,化為人身求大帝醫治,大帝神識知其非是人,乃施以醫術點於龍睛,治癒蟠龍眼疾。
大帝於行醫救眾之餘,亦著作醫書傳世,而共有內外科十三冊之多,此外,其醫德不但遍及漳、泉州兩地百姓,也擴及於生靈萬物。大帝於宋仁宗景祐三年(公元1306年)五月初二日午時,因上白礁村境內文圃山龍池岩險峰採藥,不慎跌崖傷重不治,於當日於家中駕鶴升天。是年,大帝時值五十八歲。翌年,白礁鄉親父老為紀念大帝生前慈悲而集資募款建庵,以「龍湫庵」為名,並雕神像奉祀,更以「醫靈真人」來尊稱大帝,此庵即為白礁慈濟宮的前身。
傳言,大帝於宋高宗仍為太子時,因金人入侵國土,宋朝又苦無良策,乃將太子入金為人質。一回,太子乘機脫逃,行至崔子廟前,陷於無馬可騎,內心畏懼將難脫逃,此時,忽聞馬嘶啼聲,回頭一望,有一駿馬停於廟前不遠處,便急忙騎馬,直奔南方而去,同時,金兵策馬隨後追趕。當高宗逃至江岸時,遙見天將神兵竟與金 人劍鋒相對,太子乘機過江,安然抵回朝廷。當時渡江過後,赫然發現所騎之馬竟是泥馬,高宗暗想此為大帝冥冥之中庇佑,方可安然逃離金朝。此為「泥馬渡康王」之由來。紹興二十一年,宋高宗即位遂下詔令地方官,於大帝之鄉里立廟奉祀,並於每年春秋兩季祭祀。
至宋孝宗登位,乾道七年御賜匾額,題名「慈濟靈宮」,並賜謚「大道真人」。時至今日尊稱保生大帝為「大道公」,即因此典故。宋朝歷代皇帝,多有封誥。宋慶元初年,宋寧宗敕封「忠顯侯」。宋嘉定年間敕封「莫惠侯」。宋寶慶三年,宋理宗封「康佑侯」,四年敕封「沖慶真人」,五年敕封「妙道真君」。
至明朝開國前,太祖朱元璋與陳友諒大戰于鄱陽湖之時,因施以法術,令神龍坐騎化風雨於無形,使明太祖大軍大戰全勝。明太祖即位之後,為感念大帝救命之恩,於洪武五年,勒封為「昊天御史醫靈真君」。
明成祖永樂七年,成祖元配孝慈皇后患有乳疾,腫痛不堪,天下所有名醫未能治癒。一日,大帝化身為道士至皇宮外,自稱能醫治皇后,成祖聞報半信半疑,命內侍將道士帶至坤寧宮後,成祖便詢問道士:以何方法治病?道士回:以絲線診脈,便可斷明病症。成祖不信,命內侍帶至皇后鄰室,取一絲線,一端繫予皇后手鐲,一端則給予道士 診視。道士五指於絲線上一按,搖頭便道:「這似金玉之類,非是皇后之御脈?」成祖再命內侍,將絲線一端,縛於貓身,請其再診。道士再以五指於絲線上一按,又搖頭說道:「這非熊非虎,好似貓犬,亦非皇后之御脈?」
此刻,明成祖心驚神異,命令內侍將絲線繫於皇后手腕。道士再診後斷言:「肝脈太長,血又凝滯,必為乳疾,此需動用針灸,方能根治。」於是道士便於屏風外處,以絲線懸掛指示針灸之,霎時,乳疾之腫痛立消復原。成祖大喜,為了感謝道士救妻之恩,欲賞賜財帛與官爵,道士一概不受,亦不多言,即辭行坤寧宮外時,忽見有一白鶴降臨御苑,道士便騎上白鶴而去,消失無蹤。眾人方知此為大帝化身醫治國母,而感念護國佑民之恩。其後,明仁宗皇帝即位,於洪熙元年敕封大帝「恩主昊天金闕御史慈濟醫靈妙道真君萬壽無極保生大帝」,並賜旨將白礁之吳真人廟,改建為大宮殿,並賜龍袍,春秋二季祭祀。
本廟住持方丈 玉欽居士 敬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