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d_vvisit_countermod_vvisit_countermod_vvisit_countermod_vvisit_countermod_vvisit_countermod_vvisit_countermod_vvisit_countermod_vvisit_counter
mod_vvisit_counter今天2371
mod_vvisit_counter昨天5512
mod_vvisit_counter這禮拜35573
mod_vvisit_counter上禮拜45544
mod_vvisit_counter這個月份120102
mod_vvisit_counter上個月份136587
mod_vvisit_counter總計21300488

  「洞天福地說」亦即「道教仙境學」,是道教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洞天福地即神仙所居之名山勝境,也是道教徒修煉的最佳地點。「洞」或解釋為「通」,傳說仙人好山居,以期可通達上天。「洞天」意謂山中有洞室通達上天,居此可羽化登極,修成天仙。「福地」則意謂得福之地,居此可受福度世,修成地仙。

  洞天福地觀念形成於東晉以前,早期道經《道跡經》、《真誥》均已提到「十大洞天」、「福地志」。南北朝道書《敷齋威儀經》將天下分為「二十四治、三十六靖廬、七十二福地、三百六十名山」,洞天福地其具體名稱則首先載於唐朝道士司馬承禎(西元六四七~七三五年)所編《天地宮府圖》當中,以及後來唐朝道士杜光庭(西元八五零~九三三年)所撰《洞天福地岳瀆名山記》、北宋道士李思聰所撰《洞淵集》等書中。

  承上段內容所提之「二十四治」,「二十四治」係東漢張天師在蜀境創建五斗米道過程中所設立的二十四處道教活動據點或教區,除北邙治在洛陽城北以外,其餘均在四川境內。據《雲笈七籤》卷二十八引《張天師二十四治圖》記載,太上老君於漢安二年(西元一四三年)正月七日把上八治、中八治、下八治等二十四治交給張天師「奉行布化」。「治」是當時張天師所創立五斗米道政教合一的管理機構,也是早期道教祭神之場所,其建制乃是按照天象方位原則而設立。應天上二十四節氣、合二十八星宿產生了二十四治,也可說是洞天福地的雛形。其二十四治分別為:

 

上八治:陽平治、鹿堂山治、鶴鳴山治、漓沅山治、葛璝山治、更除治、

     秦中治、買多治;

中八治:昌利治、隶上治、湧泉治、稠稉治、北平治、本竹治、蒙秦治、

     平蓋治;

下八治:雲臺山治、濜口治、后城治、公慕治、平剛治、主簿山治、玉局

     治、北邙治。

 

  後來,二十四治的概念逐步擴大,到了唐朝,道士司馬承禎於王屋山修道期間,潛心研究唐朝以前的道教洞天福地說,同時仔細察究王屋山形山勢、洞穴、澗水和四時風雨雲氣,完整地提出了「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七十二福地」之說,並且編集成《天地宮府圖》,亦稱《上清天地宮府圖經》。在《天地宮府圖》當中,不僅正式提出「洞天福地」這個名詞,還確定了洞天福地的數量、名稱及其具體地址,並對每​​一個洞天或福地都做了地理學上的詳細描述,一直被道教沿用至今。

  按照道教觀點,天、地、水乃至於人皆一氣所化,仙境也是結氣所成,彼此相互感通,構成縱橫交織的立體網絡。但因氣質清濁之異,仙境上下有別。根據這一理論,不僅天上有仙境,地上海中也有仙境;不僅地上海中有仙山,天上亦有仙山。

承上所述,大致可將道教的洞天福地具體歸納細分為《十洲記》所載的十洲三島和《天地宮府圖》所載的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七十二福地等。

☆十洲三島

  「三島」,亦稱「三神山」,係指傳說中蓬萊、方丈和瀛洲三個位處「勃海」(約相當於今日渤海)中,神仙居住的島嶼。

據西漢司馬遷《史記》卷二十八〈封禪書〉所載:「自威、宣、燕昭使人入海求蓬萊、方丈、瀛洲。此三神山者,其傅在勃海中。」同書卷六〈秦始皇本紀〉亦記載:「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萊、方丈、瀛洲,仙人居之。」上述為歷史典籍所載「三島」之出處,也有一說係指「蓬丘、方丈和昆侖」。

  「十洲」,其說法來自西漢東方朔《十洲記》中所載。《十洲記》一卷,又名《海內十洲記》、《十洲三島記》,內中所載「十洲」分別為:祖洲(位於東海)、瀛洲(位於東海)、玄洲(位於北海)、炎洲(位於南海)、長洲(位於南海)、元洲(位於北海)、流洲(位於西海)、生洲(位於東海)、鳯麟洲(位於西海)、聚窟洲(位於西海)。此說法在《隋書‧經籍誌》與《雲笈七籤》卷二十六,兩書內中亦有引載。

十大洞天

  《天地宮府圖》云:「太上曰:『十大洞天者,處大地名山之間,是上天遣群仙統治之所。』」其十大洞天分別是:

第一王屋山洞,號「小有清虛洞天」。

第二委羽山洞,號「大有空明洞天」。

第三西城山洞,號「太玄總真洞天」。

第四西玄山洞,號「三元極真洞天」。

第五青城山洞,號「寶仙九室洞天」。

第六赤城山洞,號「上清玉平洞天」。

第七羅浮山洞,號「朱明輝真洞天」。

第八句曲山洞,號「金壇華陽洞天」。

第九林屋山洞,號「龍神幽虛洞天」。

第十括蒼山洞,號「成德隱玄洞天」。

三十六小洞天

  《天地宮府圖》云:「三十六小洞天在諸名山之中,亦上仙所統治之處也。」其三十六小洞天分別為:霍桐山洞、東嶽泰山洞、南嶽衡山洞、西嶽華山洞、北嶽常山洞、中嶽嵩山洞、峨嵋山洞、廬山洞、四明山洞、會稽山洞、太白山洞、西山洞、小溈山洞、灊山洞、鬼谷山洞、武夷山洞、玉笥山洞、華蓋山洞、蓋竹山洞、都嶠山洞、白石山洞、岣嶁山洞、九嶷山洞、洞陽山洞、幕阜山洞、大酉山洞、金庭山洞、麻姑山洞、仙都山洞、青田山洞、鐘山洞、良常山洞、紫蓋山洞、天目山洞、桃源山洞、金華山洞。

七十二福地

  《天地宮府圖》云:「七十二福地,在大地名山之間,上帝命真人治之,其間多得道之所。」其七十二福地分別為:地肺山、蓋竹山、仙磕山、東仙源、西仙源、南田山、玉溜山、清嶼山、鬱木洞、丹霞洞、君山、大若岩、焦源、靈墟、沃洲、天姥嶺、若耶溪、金庭山、清遠山、安山、馬嶺山、鵝羊山、洞真墟、青玉壇、光天壇、洞靈源、洞宮山、陶山、三皇井、爛柯山、勒溪、龍虎山、靈山、泉源、金精山、閣皂山、始豐山、逍遙山、東白源、缽池山、論山、毛公壇、雞籠山、桐柏山、平都山、綠蘿山、虎溪山、彰龍山、抱福山、大面山、元晨山、馬蹄山、德山、高溪藍水山、藍水、玉峰、天柱山、商谷山、張公洞、司馬悔山、長在山、中條山、茭湖魚澄洞、綿竹山、瀘水、甘山、王晃山、金城山、雲山、北邙山、盧山、東海山。

  洞天福地理論是道教宇宙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的基本內涵用現代語言可以解釋如下:此即在我們人類以地球為中心的居留空間中(即所謂的「大天世界」)還並存著三十六所相對隔絕、大小不等的生活世(界即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及七十二處特殊地域(即七十二福地)。這些洞天福地大多位於中國境內的大小名山之中或之間,它們通連貫通,構成一個特殊的地下世界。

  從宇宙論、存在論的角度看,道教洞天福地理論反映了道士們觀照天、地、人、物的獨特角度,其中所隱含的天觀、地觀、人觀、物觀都是值得我們深入探討研究的。它與我們平常看待存在、非存在、虛無、實體的看法都不相同,乃是以一種環環相扣的宇宙構成論為背景來解釋天、地、人、物的存在形式。也與道教的根本道論有著內在的一致性。

 

《參考資料》

西安萬壽八仙宮

道教文化資料庫

李渡萬壽宮

scroll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