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日,有一信眾與我訴說:他與某某人因事意見相左而起衝突,陳述過程中,未將詳細的起端原委說清楚,只是一味指責對方的不是,對於自己的過失與否?訴說中隻字不提。若只聽信一方之詞,未詳盡了解時,總會讓人一度錯怪對方的不該。
其實,每當人與人發生爭執時,自己本身總是一股腦認為是對方所造成的錯,就算是自己有意似無意而引起爭執時,總是會錯怪對方為何不會體諒或包容些。就在這「千錯萬錯,都是別人的錯」的心理作祟下,或許心中如此能得到些許舒暢,未嘗不是件好事;若是因此讓自己深陷矛盾與仇恨的日子煎熬難過久久不散,實為莫可奈何。靜心想想,「爭執」與「吵架」無非是爭得「是與非」而已,讓你爭到了又如何,此時緣散了、仇恨來了,又何苦來哉!
人與人的相處之道,無非是一種「知性好相處」的感情,使彼此能以包容心及相知相惜珍惜的緣份而已,並非在爭誰是誰非。再者每遇彼此有誤解時,當須抱持「能釋者釋,難釋之忿休較」的心情來待之,倘若彼此緣淡了、散了,仇恨不能來,而是讓彼此的傷害傷到最輕,待來日彼此心情轉緩與水落石出時,總還能冰釋前嫌再續前緣的機會,又何樂而不為呢!若是逞一時口舌之快,讓緣份毫無轉圜餘地時,那將後悔莫及,莫忘緣份總是會捉弄人的。
古云:孰人無過,過而當改,善莫大焉。「認錯」、「懺悔」與「原諒」、「包容」不就在同一秤上嗎?天災人禍因小我的「是與非」而起,更需對大我的宇宙「認錯」與「懺悔」,再造長樂淨土。
劣者與善大德分享幾句於先前閉關時所悟得之感受:
不自重者,自取辱。不自畏者,自招禍。
不自滿者,自受益。不自是者,自博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