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d_vvisit_countermod_vvisit_countermod_vvisit_countermod_vvisit_countermod_vvisit_countermod_vvisit_countermod_vvisit_countermod_vvisit_counter
mod_vvisit_counter今天1865
mod_vvisit_counter昨天1980
mod_vvisit_counter這禮拜1865
mod_vvisit_counter上禮拜19976
mod_vvisit_counter這個月份3845
mod_vvisit_counter上個月份137981
mod_vvisit_counter總計22370459

「萬物皆有靈」的觀念來自原始的宇宙的自然觀:如日、月、星、風、雨、雷、電、雲等是神靈;天、地、山、川、水、火等由神靈而主宰;人死歸鬼,樹木有靈,頑石能思,鳥獸會言,無物不神,無鬼不靈。這種觀念幾乎伴隨著人類文明的進步,而走過了人類的生存歷程,至今仍存在人們的心目中若隱若現。人們在生活中有時會脫口而出「萬物皆有靈性」之詞。因此,早在山頂洞人時,就已經有了萬物皆有靈的觀念,只是難以直接證明而已。而從新石器時代開始,人們在生產技術和智力程度都有了顯著的提高,不過對於大自然的揣思與探索仍處於一種朦朧猜臆的狀態,而到了「仰韶文化」時期,已成為人們普遍的自覺意識中。萬物皆有靈的觀念由此引起了自然宗教祭祀的活動,在這個時期已經十分盛行。

據《臨潼姜寨發現仰韶文化早期原始氏族村落基址》一文載:在臨潼姜寨發現的母系氏族村落基址上,在五片住房中心,都有個方形的大房屋,傳供氏族集會、議事和進行宗教活動的使用。在《遠古文明的火化-陶尊上的文字》一文中就談到了大汶口文化莒縣的陵陽河出土用於祭祀的禮器-陶尊,刻有反映日出涵意的符字,可能是用來祭祀日出與祈求豐收的符字。由此,可見中國的文字凡屬於崇拜或祭祀的符字,大多從「示」,《說文解字》曰:「示,從二、三垂日月星也 ,示神事也」。由此可知,祭祀最初是從崇拜日月星及天地山川等自然現象發展而來。《禮記.祭法》說:「山林川谷丘陵,能出雲,為風雨,見怪物,皆曰神。有天下者,祭百神,……此五代之不變也」。《尚書.舜典》:稱舜「肆於上帝,禋於六宗,望於山川,遍於群神」。由此可見,萬物皆有靈的觀念與其影響下的宗教祭祀活動,在我國有相當悠久的歷史。

如古代就有社和稷的說法,「社稷」就是指土神和谷神。《左傳.昭公廿九年》:「共工氏有子曰句龍,為后土,后土為社;烈山氏之子曰柱,為稷」。社,有時也被認為是某種樹神,哀公就曾向社於宰我,宰我對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粟」。這是有關早期農業祭祀的記載。當遇人類遇上自然災害,而嚴重影響農作物收成,並產生諸多瘟疫疾病的時候,人們對自然之神的祭祀活動更異常的活躍,《左傳.昭公元年》:「山川之神,則水、旱厲疫之災,於是乎禜之(音用,祭祀之意);日月星之神,則雪、霜、風、雨之不時,於是乎禜之」。

以上種種思想以萬物皆有靈的觀念為基礎,而形成的對自然界的多神崇拜,後來被道教所吸收。道教的神系中有天地、星辰、山川、河水許多的自然神,如主宰諸天的玉皇上帝、綜御大地的地母至尊、馭日之神華木王,御月之神嫦娥娘娘,星宿辰斗之神斗姆元君、六十元辰星君,主山嶽之神五嶽大帝,管川溪河水之神四瀆神君,掌火之神祝融等。

scroll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