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d_vvisit_countermod_vvisit_countermod_vvisit_countermod_vvisit_countermod_vvisit_countermod_vvisit_countermod_vvisit_countermod_vvisit_counter
mod_vvisit_counter今天2405
mod_vvisit_counter昨天4483
mod_vvisit_counter這禮拜26023
mod_vvisit_counter上禮拜44605
mod_vvisit_counter這個月份114624
mod_vvisit_counter上個月份136587
mod_vvisit_counter總計21295010

       

 

馬使爺與五營將帥

 

聖壽:五月十二日

馬使爺

 

 

  馬使爺手牽縛雪白馬使,神威赫赫,乃為本廟鎮殿護法神:玉欽大將軍、震威大將軍之坐騎神駒。據多位信眾言:「曾經在夢中顯見,玉欽大將軍身著雪白戰 袍,騎著白駒來夢境警示凶危」。讓他們身處險境多能化險為夷,農曆五月十二日馬使爺千秋日。而於玉皇四殿下聖壽日與五營將帥同享俎豆。

 

五營將帥

 

五營將帥為:

中營李元帥統帥,其色黃,統帥三千軍馬及三萬兵員,號稱三秦軍;

東營張公聖者都督,其色綠,統九千軍馬及九萬兵員,號稱九夷軍;

南營蕭公聖者都率,其色紅,統八千軍馬及八萬兵員,號稱八蠻軍;

西營劉公聖者統領,其色白,統六千軍馬及六萬兵員,號稱六戎軍;

北營連公聖者掌理,其色黑,統五千軍馬及五萬兵員,號稱五狄軍之合稱。

  據《南瀛五營誌》記載:五營神兵的信仰,引學者李豐楙的研究,最遲在漢晉以前即已形成,並在漢晉之間的道經文獻記載:從有「社」開始,就逐漸有「五營」的概念,此觀念流傳很久之後才被世人所記載,因此可能在漢朝或更早就已形成。

  五營,即以廟為中心,依五行方位而設的「兵營」,其用色與方位的配置,來自道教的五行觀念,即:東方屬木色青為春,南方屬火色紅為夏,西方屬金色白為秋,北方屬水色黑為冬,中方屬土色黃,形成循環的空間,並象徵宇宙生生不息的運轉。

  五營將帥之軍號採東夷、南蠻、西戎、北狄、中秦之說,乃反映漢人本位主義的一統觀念,應係「建都關中」以後所衍生的思想。從先秦到兩漢,確定了關中、 三秦的關係,早期道經形成期正是關中已失而遺存歷史記憶的時代,故法籙中所保存的三秦為關中、長安為定都所在的中央象徵。因此關中即為三秦軍將的戍守、屯 駐。至於四境、四周邊防所環列的東夷軍、南蠻軍、西戎軍、北狄軍,即是中央邊緣的對照,其重要性乃是防衛於外。

  五營有內五營和外五營之分。依神論,凡曾受帝王敕封的正神,如關帝、媽祖、保生大帝與諸府王爺等等,皆設外五營;一般非命厲神,如萬善爺、大眾爺等等,則只設內營或皆不設。

  內五營可謂主祀神明的近衛軍,負責廟壇本部的安全防務,通常以神位、令牌、五營旗和五營首為象徵物,多置於外殿供桌左方或右方,亦有安設於內殿或側殿者。

  令牌:是一支三角尖頂的長方木牌,上繪蟒龍圖,或套上刺繡龍圖外套,上書主神尊稱,有如王令,象徵主神,一般都插立於斗座之中央。

  五營旗:亦稱五方旗或營首旗,是依五營五色而設的三角旗幟,各旗皆載明該營的元帥之稱號、軍馬和兵員數目,通常依方位插於斗座四方。

  五營首:亦是依五營五色而設的小木偶頭像,一般都是人首鍼身,也有著布袋戲裝。其配置各廟不一,有四種齊備者,亦有兩種或三種安奉者,亦有單一種安奉者。

  另有五寶:七星劍、鯊角劍、銅棍、月斧和刺球等五樣法器,亦與內五營四種象徵物結合,其中以七星劍最多見;五寶用於內五營,主要是法師或乩生用以調營 遣將之象徵。五營旗不僅是內五營的主要象徵物,也表示五營兵馬在此,同時也是法師或乩生調營遣將的神物,通常與「五寶」搭配使用。

  外五營是以廟為中心,分佈於廟的五方之營座,為廟的防衛部隊。其營座位置,多選擇五方要道的出入口、交叉口、轉彎處或制高點安設,互為犄角,避免邪魔惡煞入侵。而中營通常安奉在廟前後或中方,亦有安奉於廟內,若不設者可由內五營為主。外五營在外形建築方面,可分成:

  一、露天式-完全沒有硬體建築物,只在營座上插放令旗或竹符,或以鐵皮、涵管或砌水泥做簡易基座圈圍保護,也有以天然高地或人工土丘做為營壘,兼有外圍磚牆花台者,以防泥土流失。

 二、神龕式-形如小神龕,小者不過膝,最高也不到胸部,台灣民間的五營造形,以這類樣式的最多。

 三、小祠式-以磚瓦營建,如同蓋小廟一樣,不但高度都在成人以上,而且造形、建材也較講究。

 四、寶塔式-最多有九層,塔頂通常會加祀石雕老虎鎮守。

而外五營象徵物大致有:

  神位—以竹、木板書寫營稱、主帥,也有直接寫於壁上。

  令旗—如內五營三角令旗。

  令牌—如內五營令牌。

  五營首—如內五營首。                  

  青竹符—通常為約兩尺高的竹節,上書營稱、主帥和兵馬員數,或僅畫符鎮罡;竹頭部位多以金紙符、紅布或五色布包上。竹符是外五營最多配置的一種,有一營一支竹符,亦有五支共置,代表齊設五營。 

瓦符—於紅瓦上畫五營符咒,此以澎湖最多見。

石符—在石頭、石碑上書寫或刻寫五營符咒,亦多見於澎湖;另有結合「石敢當」安設者。

  犁頭—即犁頭符,用牛犁鐵片上畫符安設,多搭配其他象徵物使用。

  金紙符—在金紙上書寫五營符咒或敕令畫符。

  畫像—於營龕內彩繪五營元帥及兵馬。

  塑像—有以竹架紙糊、木刻、石雕方式塑其神像。

  竹篩—即米篩,繪有太極八卦、七星等符咒,通常用於副營。

  壺碗烘爐—於營龕內或營位前增置壺、碗或烘爐,隱有祭煞、制煞之意。有些地區受限於地形,通常會把外五營集中安奉,地點以廟前為最多。另外,在五營之外,也有在其外圍增設副營的,其象徵物以竹符、黑令、竹篩和令旗最多見。

  各營主帥稱元帥、將軍或聖者。因地制宜,各有系統,至少有七種配置:  

一則:張基清、蕭其明、劉武秀、連忠宮、李哪吒(嘉南一帶)。

二則:林、徐、馬、龐、石(東石鄉網寮村)。

三則:趙、杜、李、周、劉(新營市大宏里)。

四則:溫、康、馬、趙、李(鹽水鎮橋南里)。

五則:康、張、趙、馬、李(澎湖)。

六則:辛、池、蔣、洪、李(澎湖)。

七則:羅昆、文良、羅燦、招賢、哪吒。所有系統中,以張、蕭、劉、連、李的組合最甚。

  五營須經一定儀式的安奉又稱安營,始能發揮神威;其後也須定期「賞兵」(犒軍)並擇期收、放兵。一般都在廟落成或安座大典時舉行,目的在開營放兵,敕 令五營兵馬鎮守廟域五方,保佑境民。安營是一種透過靈媒或專業神職人員用置物、符籙、語言來施法的儀式。可分原始安營和歲時安營兩種,前者(含遷移重設 者)首度安奉,後者則是安奉後定期或不定期的安營。

  放營之後,嚴禁閒雜人等靠近,不可任意觸摸或遷動,以免冒瀆神兵神將。其後,每年於固定日期(亦有不固定者),更換各營的象徵物,予以換新,賜予新的 神靈與法力,此即所謂歲時安營。至於固定日期,各地亦不一,大致有:各廟主神誕辰日,此為最多的一種,也有以廟慶日為主。

  收營亦稱收軍、收兵,即將五營的象徵物收起,表示五營兵將撤離。其儀式一如安營般,或簡化為由廟祝處理,更有僅以口頭收營而已。外五營的象徵物,亦要暫時收回廟內保管,而營龕用紅布蓋上。至於馬草水,則亦要同時撤離,不再擺放和上香。

  收營有一年一收,亦有一年兩收的,也有不收營的。一年一收者均在農曆七月,於六月底收兵。一年兩收者為農曆七月和過年;前者在六月底,後者在歲末「謝 公願」或過年前夕。七月收兵的目的,是讓孤魂野鬼方便受人間供養,以避免受其驚嚇;過年前收兵則是感謝五營兵將一年來的辛苦,為擬人化之風俗。通常都在該 日期的午後進行

  五營兵將安營期間,廟埕前或廟廊下多會擺放馬草水,晨昏上香,象徵給予五營兵馬糧草和飲水。有些宮廟僅於賞兵或公壇請示時才擺放,平時並無馬草水的擺 設。馬草水分馬草和馬水兩種,前者以牧草、牧草束、番藷葉、番藷韱、空心菜等等,馬水即為清水。另有固定日期的賞兵(犒軍),其舉行日期各地不盡相同,大 致有:固定於每月初一、十五或初二、十六,或為主神誕辰日。不固定者,由廟方決定;偏遠山村多此俗。賞兵時間多在午後兩點至傍晚間進行,根據神靈「未」時 以後才出現的說法而來。

  賞兵時,境民總會以擔或挑或提菜碗、祭品到廟埕敬拜五營神將,三炷香後焚燒金銀紙而結束。不過,澎湖和台灣府城部份地區的賞兵,就相當有獨特風俗了, 在賞兵之時,還很正式的舉行請神、召營、犒軍和放營的科儀,澎湖地區由「小法仔」施法,成員都是國中小學生,台南府城一帶則由成人組成的「小法團」下場操 演。據《澎湖民間祭典儀式與應用文書》記載,犒軍的程序如下:

一、小法上香、淨壇、開五營鞭如儀。

二、舉行召營,俟擲筊確認已召回兵馬後(如無聖筊,就要唸兩種不同的召營咒,再無聖筊,就要開法鞭;再無效,便打手印;仍無聖筊,則要乩生上壇舉行散法, 以鮮血辟邪,再進行犒軍)。小法六人,除領令的小法未換外,其餘五人(分別代表東、南、西、北、中營)輪流進場,以兩人為一組作法,有時一人單獨為之,餘 者在兩旁唱咒語或動金鼓。此外,另有一人在長凳旁不時盛水於碗內,並挪動牧草,表演犒賞軍馬之餵水、餵草動作。

三、小法唸咒語,俗稱喝營,然後進行犒軍,唱犒軍咒文。

四、犒軍完畢,就要放營,使神將神兵回到各營。

  放營時所唱之放營咒與召營相同,僅將其中召請改為放出,及將走馬排兵到壇前改為走馬排兵出壇前而已。

有關調營神咒,由於各派、各地不盡相同,茲以《靈符神咒全書》為例,抄錄如下:

調東營神咒:

一聲法鼓鬧紛紛,拜請東營軍東營將,

東營軍馬九夷軍,九夷軍九千九萬人,

人人頭戴大帽身穿甲,手舉金鎗青令旗,

火炎光,火炎明,請到座,軍馬到挑軍,

走馬到壇來,到壇來,神兵火急如律令。

調南營神咒:

二聲法鼓鬧紛紛,拜請南營軍南營將,

南營軍馬八蠻軍,八蠻軍八千八萬人,

人人頭戴大帽身穿甲,手舉金鎗紅令旗,

火炎光,火炎明,請到座,軍馬到挑軍,

走馬到壇來,到壇來,神兵火急如律令。

調西營神咒:

三聲法鼓鬧紛紛,拜請西營軍西營將,

西營軍馬六戎軍,六戎軍六千六萬人,

人人頭戴大帽身穿甲,手舉金鎗白令旗,

火炎光,火炎明,請到座,軍馬到挑軍,

走馬到壇來,到壇來,神兵火急如律令。

調北營神咒

四聲法鼓鬧紛紛,拜請北營軍北營將,

北營軍馬五狄軍,五狄軍五千五萬人,

人人頭戴大帽身穿甲,手舉金鎗黑令旗,

火炎光,火炎明,請到座,軍馬到挑軍,

走馬到壇來,到壇來,神兵火急如律令。

調中營神咒:

五聲法鼓鬧紛紛,拜請中營軍中營將,

中營軍馬三秦軍,三秦軍三千三萬人,

人人頭戴大帽身穿甲,手舉金鎗黃令旗,

火炎光,火炎明,請到座,軍馬到挑軍,

走馬到壇來,到壇來,神兵火急如律令(三稱)。

東營姓張將軍,青面青令旗;

南營姓蕭將軍,紅面紅令旗;

西營姓劉將軍,白面白令旗;

北營姓連將軍,黑面黑令旗;

中營姓李將軍,黃面黃令旗。

調五營總咒:

旗鼓香爐通三壇,一聲法鼓鬧紛紛,

二聲法鼓透地鳳,吾帶明鑼天地動,

焚香走馬到壇前,調起東營軍西營將,

調起南營軍北營將,中營軍五營將,

調起五營兵馬,點兵共點將,

飛雲走馬到壇前,挑兵走馬到壇前,

神兵火急如律令,急急如律令(三稱)。

發五營兵咒:

謹請祖師急急發兵出,祖師急急發兵行,

發兵並發符,發去東營軍西營將,

南營軍北營將,中營軍五營將,

五營兵馬點兵共點將,兵先發,馬先催,

扶隨弟子腳踏五營房門草扇開,

驅陰辟邪救良民,神兵火急如律令(三稱)。

 

本廟住持方丈 玉欽居士 敬撰


 

 

scroll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