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音大士聖紀
聖壽:二月十九日
得道紀念日:六月十九日
出家紀念日:九月十九日
在我國道教中並無觀音大士的聖紀,祇因佛教在傳教到中國時,因要廣結信眾而將道教的祭祀融入其中,而道教本著有容乃大的胸襟,亦接受了佛教,並在廟堂供奉起佛像,為了讓信眾更容易接受,便將佛的聖號更改,而觀世音菩薩,就是其中一位,其易號為觀音大士、慈航道人、白衣大士,而在道教的薰陶下,信眾也開始接受佛教的洗禮。
從佛教藏經中得知關於觀音大士的許多資料,釋尊在化世之際,在各大乘經中,說到諸大菩薩之處極多,單單以佛在靈鷲的法華會上,便有八萬多位大菩薩,重要的也有十八位,觀音大士是十八位大菩薩之一。
大士在梵文佛經中稱為「阿縛盧枳帝濕代邏」,在中文佛典中的譯名,有好幾種,竺法護譯為「光世音」,鳩摩羅什的舊譯為「觀自在」,中國通用的則為鳩摩羅什的舊譯,一般簡稱為觀音,但照梵文原義,尚可譯作「觀世自在」、「現世音自在」、「闚音」、「現音聲」、「聖觀音」等,我國通常多用觀世音來稱這位大士,主要原因是由於《妙法蓮華經第二十五》的盛行,我國通用的《法華經》,即是鳩摩羅什所譯。
我國民間,也以大士為題材所寫的小說,即是《觀音得道》又名《大香山》的傳奇小說,這本小說在佛教界並無被認同小說的內容,大約述有一位妙莊主,生了三位公主,大公主愛文才,二公主愛武才,兩位公主各招了文武駙馬,而三公主妙善愛修學佛,仁孝貞潔,慈悲愛物,捨己為人,後來在大香山修成正果,此一傳說,原出於《汝州誌》汝州是河南省的一處地名,為今的臨汝縣,而其父名為楚莊王,小說中則改為妙莊王。這本小說為觀音感通錄等佛教典籍所不載,所以不能信以為真。
以佛經的記載,大士是西方極樂世界一生補處的法身大士,也是繼承阿彌陀佛的大菩薩,大士在阿彌陀佛住世之時,做轉輪聖王之際,是王子之中的第一太子,名叫「不眴」,出家後才號為「觀世音」,也將於阿彌陀佛入滅後成佛,若有眾生願生極樂,於臨終時,阿彌陀佛及觀音大士、等諸聖眾,來現此界,手持淨瓶,接引往生。
在佛經中所舉「大士」,為了度化眾生,而應現種種形態的婦女身及男人身,而大士本身,乃是相好圓滿的大丈夫,即《八十華嚴》的六十八卷言:印度海,上補怛洛迦山的觀音,稱為「勇猛丈夫觀自在」。而我國的大士聖像,在唐朝以前為大丈夫,唐朝以後,才有女相,而將大士做成女相,是因大士常現婦女身度人的緣故。
其誕辰為農曆二月十九日,得道日為農曆六月十九日,出家紀念日為農曆九月十九日。
本廟之開基觀音大士,為五吋石雕金尊,係為大陸漁民供奉在漁船之船塢內,保佑船東於海上行船平安。無奈船東因走私至府城三鯤鯓時,卻遭安平檢疫所防疫人員查獲,而將船東與其船員收押,放任漁船讓海浪衝擊,導致船身半沉半浮,每每至黃昏總是出現光影,安平檢疫所防疫駐守人員深感不解,便邀約近十人,至船上查看,一登上船發現,大士金尊奉座船艙神龕內,待駐守人員上船將大士金尊奉請至岸上後,船身便隨即沉入海底,駐守人員深感不可思議,上岸後,該所人員有的欲將其金尊取回家當擺飾或供奉,也有人要金尊當古董處理。因住持方丈之四叔父吳川先生在安平檢疫所服務,而與眾人商確後,決定暫時供奉在安平檢疫所內,以簡落方式供奉在茶几上。經數餘月,該所奉政府機關令將撤離,吳川先生正愁觀音大士金尊不知如何是安置?便與住持方丈商量可否將觀音大士金尊迎回宮中奉祀,經住持方丈擲筊請示玉皇四殿下聖主,聖諭:將金尊恭請回宮奉祀,再於之前,宮中已在雕塑觀音大士金尊。
觀音大士聖示:其石雕金尊神靈緣自浙江舟山島普陀山不肯去院,而原塑之金尊與石雕金尊一同重新開光,從此原塑金尊為開基二祖金尊,而五吋石雕金尊為開基金尊,宮中信眾尊稱為「主母」。
本廟住持方丈 玉欽居士 敬撰
